摘要】广场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国民文化生活,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水平起到了重大作用。从梅州市群众文化工作的经验中,引发了对市广场文化发展和建设一系列有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广场文化 客家特色
广场,是一个政府专门开辟的特定场所,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而广场文化,则是指在广场举行的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艺术活动。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得广场越来越多,广场文化应运而生,并在不断发展。广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广场的内涵,广场给文化提供了舞台和空间,文化给广场提升了人气和品位。“广场文化”是城市的窗口名片,是城市整体文化水平、全民基本素质的直接体现,大力发展广场文化,符合国家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政策方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四大建设,文化建设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样重要。广场文化是文化建设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丰富国民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水平的重任。近年来,梅州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兴建广场,发展广场文化,使城市面容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群众有了广阔的休闲和娱乐空间,社会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起来。
笔者根据我市关于广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进行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巧用节日进行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广场文化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共享性。广场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公益性最能体现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然而,在以往的岁月里,由于广场文化内涵匮乏,广场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年人的聚集地,无法吸引更多地儿童、少年、青年和中年人走进广场,参与广场上的文化活动。广场只具有为老年人提供晨练的功能。
梅州市政府针对这一现象,对广场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吸引更多群众参与进来。不单在传统节日如农历新年、端午、中秋、重阳节等时,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在文化公园广场、华侨城广场、南门商业广场、院士广场等地进行文化演出,免费为市民送上具有高水准的文艺表演盛宴,提高大众的文艺欣赏水平;同时还在如地球日、儿童节、劳动节、禁烟日、禁毒日等国际性纪念日里,联合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开展相应的知识展览和普及活动,丰富市民的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众对某些特定知识的空缺度,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完善广场硬件设施,为广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广场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但这一硬件必须与文化这一软件相配套,才能成为现代化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形象,才能真正发挥广场所应具备的功能,否则它只能是个空壳。广场以其贴近民众的广泛参与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时尚性,日益成为凝聚人心、酿造良好环境氛围、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的开放和发展力度的作用。
梅州市政府将建设广场当作民心工程来抓、来建设,提高广场的硬件设施,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强有力保障。如在广场周边设立绿化带,将广场与街道隔离开,给广场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安静的独立空间,方便市民在广场里休息、娱乐;在广场上建造小舞台,卫生间,石桌石凳等,使得广场成为更加人性化的公众场所,体现其以民为本的本质;同时为广场上的群众提供免费用电,解决了前来进行文艺演出、举行文化活动的组织用电难的问题;在广场上安装超大电子屏幕,定期为大众提供免费电影,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引导群众享受更高层次的艺术欣赏。
三、政府、企业强强联合,促进广场文化往深、广度发展
广场文化,是大众文化,发展广场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梅州市政府部门积极行动,发挥自身优势,在把握广场文化的发展方向上,在引导和培育上下功夫,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示范活动,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或业余文艺工作者特长,利用学校、剧团教师的人才资源,培育和壮大企业、学校、社区业余文艺团队,把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与艺术培训辅导工作相结合、与基层单位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与艺术创作活动相结合,引导广大群众由起初的好奇参与而渐渐产生浓厚兴趣并且热爱,使广场文化在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充分发挥广场文化优势,吸引社会力量办文化,扩展活动主办单位和参与单位,并积极组织和吸引专业、业余和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广场文化演出活动,不断提高广场文化的社会参与度。坚持广场文化社会办,把大型的广场文化活动推向社会,让广场文化活动走向市场,与企业联姻,与商家联合,让企业为广场文化注入新的动力。对广场文化进行市场化运作,使广场文化发展壮大为一个新兴产业,将广场文化的繁荣发展往深度、广度拓展。
四、配合国家文化建设政策,成为市民身边的文化阵地
改革开放30多年,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精神生活,则相对匮乏,即使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国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仍亟待提高。广场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主流部分,自然肩负着丰富国民文化生活的重任。梅州市各县、区政府会不定期举行一些文化、法律普及活动。如举办书市展览,让市民在广场休闲时能拿起书本进行阅读,增强市民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市民的法律法规意识,从而减少法盲数量,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部分安全隐患,为幸福梅州的建设提供了软件支持。
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让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都融入到广场文化中来,使得广场文化内涵丰富饱满,兼顾各个层次市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以休闲为目的,自娱自乐,寓教于乐,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同时,广场文化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围绕重大主题,在区域内各广场举办文化系列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送到群众中,使群众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五、利用广场文化形式,宣传客家文化,催生文明新时尚
梅州是世界客家人的心灵家园,又是旅游城市,通过广场文化来传播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途径。外来游客通过广场这个城市的窗口名片,来直接了解客家特色,无疑是客家旅游的活招牌。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髓,勇于创新的客家人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用流行的音乐元素去演绎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源于民间,奉献给群众。年轻的客家歌手们或有组织、或自发地到广场上进行演出,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客家文化,引领客家风潮新时尚,加之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倡导,使得客家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惠及客家百姓。
广场文化对繁荣群众文化起着促进作用,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缩影,群众文化的特点和内容在广场文化上都可得到体现。高水准的广场文化活动必须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作为基础,同时广场文化也促进群众文化的不断深入,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过梅州市政府的努力,各企业和群众的支持,我市的广场文化有了显著地发展。然而,仍有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一、广场分布多集中在城区,乡镇地区资源匮乏
广场文化的共享性、群众性、广泛性决定了全民都能自发组织并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也不平衡,乡镇地区广场数量匮乏,导致乡镇群众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权利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根据这一情况,我市将在未来几年,加大对乡镇地区广场的建设,促进乡镇地区的广场文化发展。
二、没有建立广场文化安保机制
随着国民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广场被利用率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进广场文化活动中来。加之广场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进行广场文化活动时加强安保工作,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市缺乏这一安保机制,只是在重大节日有重大广场活动时,临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维持秩序。
三、广场文化中的客家特色不够明显
梅州是典型的客家地区,客家人口占绝大多数。近年来富有客家特色的广场文艺节目虽时有演出,但各类文化活动中的客家元素含量却有待提高。广场是一座城市最客观的窗口,是外来游客了解一座城市最直观的途径,梅州要打造成客家特色旅游城市,富有客家特色的广场文化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让市民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本土特色,也是当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说广场是一个城市的眼睛,那么通过这个特殊的眼睛,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城市的灵魂,可以发现这个城市彰显的个性,而使广场具有这种特质的正是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以其独具的娱乐和调节功能、教育和服务功能、交流和沟通功能将高雅艺术与民俗文化、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艺术、审美寓于娱乐休闲之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他们享受文化成果的场所和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同时,通过参与和观看,在潜移默化中,人们的精神文化品位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苗青 刘小刚《文化都市——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M],广州出版社,2002年11月
【2】 《广东省群众文化工作常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姓名:林瑞玲
工作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文化馆
通讯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江南梅龙路26号
邮政编码:514021
联系电话:1356096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