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论文精选
您现在的位置:梅州市文化馆 > 创作调研 > 论文精选
兴宁竹板歌传承发展之浅见
更新时间:2015/3/12 16:20:37 来源: 浏览次数:9003
< 返回文章列表

        (摘要)简述兴宁竹板歌形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价值功能以及保护传承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保护、传承、发展

        兴宁竹板歌,又称五句板,是兴宁的民间曲艺,有200多年的历史,深受群众喜爱,不仅流行于兴宁、梅州全市和河源、韶关等客语地区,而且流传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地。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以来,兴宁市有关部门重视竹板歌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就兴宁竹板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对策谈点浅见。

        一、 兴宁竹板歌的形成和传承

        (一)兴宁竹板歌形成的历史渊源

        兴宁竹板歌的发祥地在兴宁。兴宁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江、韩江上游,东邻平远县、梅县,南连丰顺县、梅县,西接五华县、龙川县,北与江西省寻邬县毗邻。历史上,中原汉族因战乱和灾荒等原因,多次南迁,其中大的有五次,第三次才大举挺进粤东和粤北,带着中原文化、吴文化,包括诗词和民歌南迁。

        清朝时期,以四句体的“古文”竹板歌由赣南地区最早传入兴宁,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逐渐向五句体过渡,所押音韵与兴宁语音相同,并称为五句板。竹板歌初为卖药、讨食和说善书者使用,后来做佛事的人借竹板歌劝化心里有疙瘩者、病者和死者家属,帮他们解除思想痛苦,因而又称乞食歌、教化歌。清朝兴宁道士在表演道教舞蹈时,起初是以竹板伴奏演唱竹板歌。而更多的是民间艺人用于说唱情节曲折的民间故事传本,而且一代一代相传下去。

        清末民初,兴宁水口的刘满(刘斋古)和宁中的朱满(朱焕龙)设立忠义堂,招收24个学徒传艺,专门培训竹板歌(五句板)说唱艺人,不少封“满”字的说唱艺人都是从忠义堂培养出来,一般都能熟练打竹板技艺和熟背24部以上的故事传本。后来刁坊的罗满(罗佛云)、张善初和寿人医社都以竹板歌授徒或谋生,又培养出一批竹板歌说唱艺人,并一直延续下去。

        (二)兴宁竹板歌的流传

        自清末民初后,兴宁竹板歌便逐渐传开。

        大革命时期,兴宁的革命先辈运用竹板歌宣传革命道理,鼓舞人们革命,《大革命歌谣》唱道:“人人喊 涯(我)铁姑娘,铁石心肝铁石肠,铁石心肠闹革命,主持铁血振纲常,涯(我)今来做活阎王。”

        抗日战争时期,兴宁的文艺团体,运用竹板歌宣传抗日,演唱《抗日歌》、《抗日救国歌》等,“千句万句也闲情,先要赶走日本兵,打转江山救中国,同胞安乐享太平,锦绣山河放光明。”

        新中国建立后,兴宁人民用竹板歌歌颂党和社会主义,赞美新生活,创作了一大批竹板歌作品。在《宁江文艺》等刊物发表,推动竹板歌的创作。文化部门重视竹板歌说唱活动,注意培养演唱人才,1954年至1956年,文化馆干部下乡时,每人都带4块竹板下乡,分区分期举办竹板歌说唱培训班,培养了一批骨干人员,后来有的成为竹板歌传承人。农村的文艺组、俱乐部、业余剧团普遍运用竹板歌进行宣传为中心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改革开放后,兴宁的竹板歌活动更为活跃,文化部门多次举办培训班,1980年9月23日至10月1日,文化馆举办为期10天的竹板歌培训班,有20多人参加,由老艺人传授竹板歌技艺,包括打竹板、演唱技巧,现场示范表演,组织新编竹板歌传本大会唱,共演唱8场,演唱了《叔嫂奇冤》等8个新编传本,每晚和周末,文化馆大厅内挤满了听众,从而培养了一批演唱新人。同时,文化部门还重视抓好竹板歌传本的挖掘、整理、改编、创作工作,先后组织人员收集整理《梁四珍与赵玉灵》等传统传本40多个;创作改编《孝顺儿女》等新传本60多个;创作了《孝子迎亲》等中短篇唱本20多个。此外,还有一大批竹板歌作品在各个报刊发表和评选中获奖。兴宁拥有一批竹板歌说唱艺人,其中有12位发给演出营业许可证,这些说唱艺人长期深入全市城乡及邻省邻县活动,最多的每年演唱200场以上,人称“四块竹板走天下,一张嘴巴唱古今”,兴宁竹板歌说唱艺人被誉为一支“民间文艺轻骑兵”。

        二、 兴宁竹板歌的艺术特征

        兴宁竹板歌以叙事见长,有短、中、长篇之分。它的主要艺术特征体现在唱词、曲调(音乐)、道具(竹板)、表演形式四个方面。

        (一)唱词

        兴宁竹板歌每首唱词为五句,故称为五句板。每句七字,一、二、四、五句尾押韵,习惯运用尾驳尾音韵,多用于演唱故事传本。唱词擅用比喻、双关、歇后语等,多用客家方言熟语,所押声韵与兴宁话的语音相同,具有浓郁的客家山歌风味和地方特色。竹板歌唱词内容较多,包括:劳动歌(挑担、上山、行船、织布等歌);时政歌(反映社会心态的讽世歌、阶级不平歌、抗日、求解放及宣传时事、政治、方针、政策等歌);仪式歌(反映客家人的习俗、信仰、节令、礼俗、祭典等歌);生活歌(婚恋、劝化、风俗等歌);故事歌(说唱中短长有情节的故事传本歌)。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颇为群众喜爱。

        (二)曲调

        兴宁竹板歌有固定的曲调,原曲调较为平缓低沉。随着说唱者的不断实践,唱腔曲调起了新的变化,或高或低,或快或慢,全由演唱人员灵活运用。新中国建立后,兴宁文艺工作者对竹板歌曲调加以改革创新,吸收和揉进民间小调和民间戏曲唱腔,不仅有平板、拖板、哭板,而且还有欢板、快板、吊腔等,音乐情绪按演唱内容而变化,更具艺术感染力。

        (三)道具

        兴宁竹板歌的表演道具是四块竹板,每块长6寸宽1寸,其中有一块边缘呈锯状。竹板的打法很富技巧性,表演者一只手握三块,又必须隔开一块和二块,用于击打节拍,而另一只手握锯状竹板,是用来调节节奏的变化,它与另外三块竹板相摩擦,会发出另外一种独特的声音,更增添了竹板的韵味。演唱者用竹板伴奏击拍,说唱到一个段落时,摇动竹板发出呖呖的声音,简直是出神入化,更能吸引听众。

        (四)表演形式

        按照传统习惯,竹板歌都是单人表演,演唱者手握竹板,嘴里唱歌,唱中夹白,声情并茂,时不时插些诙谐风趣的俚语、歇后语等,通俗生动,很受听众欢迎,往往一个人说唱二三个小时群众都不愿离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表演者便由单人发展为双人表演,多为一男一女,各握竹板对唱,而且还可以化出化入,把自己融进节目角色中。后来还增加了吉它等乐器伴奏,并发展到多人表演的小组唱和表演唱,增加队形变化,边歌边舞,灵活多样,表演的空间更为广阔,更加丰富多彩。

        三、兴宁竹板歌的价值功能

        兴宁竹板歌经过长期的流传和不断的普及,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价值,具有教化、社交、审美、娱乐和传播知识的多种功能,能宣传教育群众,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包括有四个方面的价值。

        (一)艺术价值

        兴宁竹板歌是民间艺术,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具独有的艺术特色。改革创新后更赋予新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曾参加过全国、省、市文艺汇演,唱上了广州、北京,多次获得奖励,并流传到海外。1959年,兴宁竹板歌《新旧对比地隔天》参加广东省文艺汇演;1972年《晒衣场上》获梅县地区文艺汇演一等奖,并参加了省文艺调演;1976年《春催杜鹃》赴北京参加曲艺调演;1981年《张郎休妻》获梅县地区中秋赛歌说唱比赛优秀奖;1982年《骨肉情》参加梅县地区民间艺术汇演;2003年《好梦成真今朝圆》获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铜奖、特色奖。以兴宁竹板歌为基础创编的民间舞蹈《竹板声声》多次参加文艺演出,2009年还获得广东省作品评选一等奖。同时还有一大批竹板歌作品在各级评选中获奖,1979年《科研缘》、《小芳赴宴》均获梅县地区评选一等奖,1984年《回乡记》获梅县地区评选三等奖。兴宁还出版了《竹板歌》专集和竹板歌作品选,有一大批竹板歌被录制成影碟片发行,充分体现了兴宁竹板歌的艺术魅力。

        (二)认同价值

        客家人对客家乡音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兴宁竹板歌用地方语言演唱,还运用许多地方掌故、歇后语和双关、比喻的俚语,使之散发出浓郁的地方气息和客家风情,兴宁的各种庆典、迎来送往活动,都组织竹板歌表演,不少海内外乡亲感到格外亲切,产生无限的思乡情怀。改革开放后,兴宁竹板歌的认同价值显示出更大的能量,演唱人员组团出访表演,到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唱,深受广大港澳台侨胞欢迎,从而起到联谊联情的作用。

        (三)人文价值

        兴宁竹板歌内容丰富,包括自然、生产、生活、地理、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全面记录了客家人的生活,从历史到现实,从生产到生活,从语言到风俗习惯,从家庭到社会,体现出客家人的智慧才能,善良品德,勤劳吃苦精神和美好心灵,理想追求和做人处世的品格及伦理道德观念。通过竹板歌可以抒发胸臆,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激励人们向困难抗争,善交朋友,勤俭持家,孝敬父母,启迪人们戒除恶习,惩恶扬善等。在革命战争年代,用竹板歌唤起民众,鼓舞士气,开展对敌斗争;在和平年代,启迪教育群众共创文明,建设美好家园,还有传播知识、明志壮胆的作用,以其独有的感染力深入民心,对研究客家文化的人文特色具有一定的价值。

        (四)学术价值

        兴宁竹板歌具有独自的特色和精彩的部分,是新兴的客家学研究的对象和宝贵的研究资料,对研究客家源流,以及客家人的语言生活习俗,文化艺术、信仰到客家意识、人文底蕴、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很有帮助,对社会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兴宁竹板歌是一部乡土教材,其艺术手法、表现形式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人民性,都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四、 兴宁竹板歌保护和发展对策

        兴宁竹板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对它的保护、传承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保护中华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兴宁竹板歌活动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条件、经济状况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兴宁竹板歌的活动环境及听众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目前爱听竹板歌演唱的大多数是老年人以及一部分中年人,而青少年较少受竹板歌的熏陶,加上其原板唱腔过于老化低沉,使之感到有点厌烦,因而听众面逐渐狭窄。其次是演唱竹板歌的民间艺人逐渐老化,新人较少,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再就是创作竹板歌的作者逐渐减少,老作者年岁较大,新作者接不上,新编的说唱传本较少,使竹板歌演唱的范围和内容缩小。加上竹板歌曲调的改革创新跟不上时代步伐和群众需求,因此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不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会使竹板歌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

(二)兴宁竹板歌传承发展的对策

         要使兴宁竹板歌能够传承和发展,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活动的持续开展。

        1、 培养竹板歌演唱人才

        过去兴宁文化部门曾采取相应措施,举办培训班,组织演唱比赛,培养了一些中青年演唱人员,有的成为竹板歌传承人,有的评为“山歌大师”、“山歌师”、“优秀山歌手”,要使活动不断开展,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人员培训,组织老艺人传艺,举办培训班、演唱会,近年来兴宁文化馆注重培训竹板歌演唱人才,曾举办文化馆、剧团人员、镇文化站干部、学校老师、社区文艺骨干、民间艺人参加的竹板歌培训班,收到较好的效果。培育了活动人才,壮大竹板歌演唱队伍,使竹板歌演唱人才后继有人。

        2、 收集整理创作竹板歌作品

        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宁文化部门开始组织人员收集传统的竹板歌传本,至80年代初创作改编了不少作品。随着形势的发展,群众的需求,必须进一步组织有关作者创作与时代合拍、群众喜闻乐见的竹板歌作品,开辟园地拓展平台发表竹板歌作品,推荐作品参加评奖,进一步调动作者积极性,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竹板歌作品,满足演唱者和群众的需要。

        3、 加强对竹板歌的研究改革  

        有关部门要成立研究改革机构,组织人员对竹板歌演唱内容、唱腔曲调和表演形式加以改革创新,特别是曲调,在保持原有基调的基础上,要赋予新的音乐元素,给人以更优美动听的艺术享受。在表演形式和竹板节奏方面要不断改革创新,更好地体现竹板歌的特有魅力。

        4、 组织竹板歌演唱活动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兴宁文化馆在周末举办竹板歌演唱活动,组织说唱人员在人民公园和明珠文化广场以及下乡开展演唱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新的形势下,要继续以公园、广场为阵地,充分发挥山歌亭(名)的作用,开展演唱活动,组织演唱人员下乡表演,可以社区、乡镇、村落文化中心、文化广场为阵地开展演唱活动,举办各类竹板歌演唱比赛、文艺汇演、演唱会等,特别是在春节、国庆、 中秋、重阳等节日开展活动,促进竹板歌活动的不断开展。

        5、 加大竹板歌活动的经费投入

        要使竹板歌的研究、改革、创新、传承工作顺利进行,活动不断开展,必须有经费作保证,有关部门应加大经费的投入,经费的来源可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一是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拨一点,二是争取其它部门支持一点,三是发动有关企业家资助一点,筹集资金举办演唱会,组织竹板歌表演,出版竹板歌有关资料、说唱传本、作品专集等,录制竹板歌影碟发行,使竹板歌活动更好地普及。

参考文献:

 (1)、《兴宁市(县)文化艺术志》(兴宁市(县)文化局编)

 (2)、《客家竹板歌研究》(胡希张著)

作者:邓凌莉,现任兴宁市文化馆副馆长,助理馆员技术职称。

联系地址:兴宁市文化馆

电话:3356293(办公室)  18219290036


上一篇:2017年度广东省群众文化论文征集
下一篇:浅谈客家山歌文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