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论文精选
您现在的位置:梅州市文化馆 > 创作调研 > 论文精选
试谈《落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更新时间:2015/3/12 16:27:28 来源: 浏览次数:8573
< 返回文章列表

        【摘要:《落地花鼓》是广东省平远县民间广为流传、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曲艺,其由福建省武平县传入至平远县已有200多年历史。传统的《落地花鼓》以生、旦、丑表演为主,音乐融合了凤阳花鼓、汉调音乐、客家山歌。唱词中既有民间歌谣,也有古典文人诗作,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诫、民间故事、地方传说,充分体现了观赏性和娱乐性,成为客家地区传统曲艺表演的一特色。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保持她独特的魅力,继续在繁荣发展的客家文化中保持一席之地,得到传承发展,成为当前迫切的议题。本文试从他的起源、传承概况和今后发展的角度,对他进行了一次粗浅的梳理。

        主题词:落地花鼓 传承 发展

        一、《落地花鼓》的起源

        平远县位于粤东北部,毗邻赣、闽两省,属梅州市管辖,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13.81万公顷),总人口26万。是纯客家县。境内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县内有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五指石旅游区、以“森林生态、丹霞地貌、人文古迹”三大景观著称;南台山旅游区:粤东名胜南台山,双峰并峙,形如醒狮高踞,状似仰天卧佛;黄田水库旅游区,此外,还有平远公园、热水温泉、紫林山等旅游景点。均以丹霞地貌风光及青山秀水见称一方。优美的风景环境为《落地花鼓》的起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至今在五指石等诸多旅游景点仍然保持了《落地花鼓》这一传统的表演节目,深受旅客欢迎。

        平远县是纯客家县,居住着将近三十万的客家人。客家人是从北迁徙到广东粤东北地区的汉族。文化上深受正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生活上、风俗上保持着汉文化的特征。在地理上,粤东北地区是开化比北方迟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客家人一面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源流,一方面为了生存积极吸收当地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中雅中有俗,正谐相扶。《落地花鼓》这种艺术形式,就是一例。

        据考证,《落地花鼓》的来由有一段历史传说,源于福建当地文人为歌颂当时的统治者乾隆在一次微服私访中,相助渔家父女的传说,尔后,当地文人与坊间艺人便根据这一传说,合作编排了谓之《落地花鼓》(船灯)民间曲艺节目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每逢节日喜庆,载歌载舞以颂皇恩庆太平。

        广东平远县与闽南接壤,生活习气相同,语言相通,“落地花鼓”便通过民间渠道,很快在平远县境内流传开来。据《平远县志》记载:《落地花鼓》这一民间曲艺流传入平远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久不衰。《落地花鼓》最初是两个人表演的,男为丑、女为旦。男女均腰系各色腰带,丑手执斗锣,旦用双小钹,除一些基本动作外,一般都根据歌词内容比划动作,民国前,落地花鼓增加了“生”角色来表演。由于曲目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诞生伊始就深受百姓喜爱。表演的内容以民间传说或民间故事为主,如《十二古人》、《十月怀胎》、《卖杂货》等,也可即兴填词表演,表演艺术手法朴实、明快、活泼。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节日以及喜庆丰收之时,当地群众便由家族或村寨自发排练演出落地花鼓,以此来庆祝节日和表达丰收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落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1.《落地花鼓》曲目程式化的形成

        雏形原为“船上”表演的一段程式,是随“船灯”这一民间曲目从福建省武平县传入广东省平远县。大约在一百多年前,平远县仁居镇的民间艺人为了表演方便,增加演出的灵活性,把表演形式从“船”上移落到地面独立表演,并且有新的发展,民国前,落地花鼓增加了“生”角色来表演,把原丑、旦两人的表演增加为生、旦、丑三人上场表演,成为民间曲艺的一种特有的形式,后人称《落地花鼓》。表演形式上同时吸收了汉剧、采茶、凤阳花鼓的一些特点,每唱完一段歌词,便造型亮相,行当仍以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音乐风格独特,融入了凤阳花鼓调、汉调音乐和当地客家山歌小调,使其有着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乐器以唢呐、弦乐、锣鼓伴奏为主。平远的《落地花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即兴创作表演,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人民的娱乐生活。落地花鼓的表演热情奔放,有唱有舞有说,边念边做,充分体现了客家民间曲艺的特点。

        2.《落地花鼓》曲目表演内容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迎合观众的喜爱,《落地花鼓》的题材内容不断从现实生活中吸收新的东西,大大丰富了节目内容,丰富了题材,吸引了更多的观众,使这一艺术保持了鲜明的魅力。在题材内容方面,出现了更多以风俗喜庆,劝世讽俗,男情女爱,时事政治等多种题材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平远县文化部门和民间艺人,通过不断挖掘、整理,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将“落地花鼓”推陈出新。新编了《庆解放》、《迎春花鼓》、《新春乐》等,表达了人民群众欢欣喜悦的心情。1994年《讲起现在生活顶呱呱》获全县国庆文艺汇演一等奖,后获梅州市送戏下乡短小节目奖;1995年参加了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全市游行表演;1999年参加了广东省举办的“旅游”、“美食”、“艺术”三节活动,共演出了24场;传统的落地花鼓,以生、旦、丑表演为主,2004年《落地花鼓》《今日农家乐》采用保留原来一组:生、旦、丑3人,另外再加上8人伴舞的表演方式参加了梅州市举办的第五届艺术节获四个奖项;2005年《落地花鼓》被县宣传文化和旅游部门列为五指石旅游区的表演节目;2009年9月为平远检察院导演编排的落地花鼓《执法为民谱新篇》赴市参加全市检察系统汇演获得优秀奖;2010年8月为平远法院导演编排的落地花鼓《平远法院局面新》参加全市法院系统汇演获的二等奖;2010年编排的落地花鼓《又是一年佳节到》采用由原来一组:生、旦、丑3人增加为3生、3旦、3丑、3组9人来表演的方式参加了我县第六届脐橙节的演出;2012年4月为平远烟草公司重新导演编排作曲作词的《客家亲》,在保留原有的音乐曲调上重新作曲,音乐当中加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使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优美,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 地方特色,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剧情内容以展示行业文化特色为主,在服装上采用明亮的多色系的款式、道具上加入了烟草公司的烟叶图案的行业标志性徽标等、表演形式上编排了由生、旦、丑一组3人再加上3男3女各拿鼓和斗锣伴舞的表演形式参加了系统汇演和参加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梅州市企业文化展演并进行到全市各县区进行巡演,充分体现了行业文化的特色。

        《落地花鼓》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即兴创作表演,剧情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现在则更多是围绕时事政治、以及各行各业的特色,通过不断的更新剧情内容来进行表演,道具也在原有1锣1钹1鼓的基础上随着表演形式的改变有的3锣3钹3鼓,有的4锣1钹4鼓,1锣1钹9鼓等,在服装改革和音乐的创作上也加入了现代流行的元素,这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表演方式更加有利于宣传,表演形式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3.当前对《落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做法

        《落地花鼓》是我县民间的一种较为独特的曲艺表演形式,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旅游开发价值,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这《落地花鼓》这一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曾经多次组织文化部门、民间艺术举行研讨会议,商讨《落地花鼓》传承与发展相关问题。把《落地花鼓》列入为平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同时组织人力,向省市申报,争取上级文化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县委、县政府在对《落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上,提出要在人才的保护、作品的保护,把其纳入《“文化平远”建设规划纲要》、从政策法规上提供保护,积极创造平远落地花鼓的发展空间和提供拓展平台,加强宣传,提高其的社会地位,制订五年保护计划和措施、建立了保障机制和保障措施、纳入财政年度经费预算,特别是对传承人及传承场所保护方面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为全面做好该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洪树湘  

职务:平远县文化馆、博物馆党支部书记;

平远县文化馆副馆长  

职称:群文馆员

联系电话:13825904892

地址:平远县文体中心四楼平远县文化馆


上一篇:2017年度广东省群众文化论文征集
下一篇:如何有效发挥乡镇(街道)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作用的思考